第三十八章 成了!
第三十八章 成了! (第1/2页)队伍抵达祠堂门口,全体停下,吹鼓手改奏《安神调》。
祠堂正堂供桌上香烛高照,已经摆好三牲猪鸡鱼、水果、酒等祭品。
抬谱人缓步进入祠堂,将谱箱轻轻放在供桌中央,礼生喊:“谱归位……”
全体族人四拜兴。谱师上前,打开谱箱,取出族谱,将总谱展开一页,露出始祖名讳,供族人瞻仰。此时禁喧哗,仅闻烛火噼啪声,气氛肃穆。
苏录瞪大眼睛,看着那张总谱上‘苏公讳轼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谥文忠,自眉山迁苏州。’的字样,感觉还是很震撼的。只是不知道为啥把他爹撇了,难道苏老泉排面不够吗?
迎谱完成后,老族长便手持族谱,向族人诵读家训:
“读书正业、孝慈仁爱、非义不取、为政清廉!”
老族长念一句,族人们便跟着诵一句,苏录也跟随其中。他终于明白了苏家对读书做官的执念是从哪来的了,哪怕已经沦落到这大山深处,依旧有祖宗在督促着他们呢。
然后老族长又讲述了家族的历史,前面七成是苏东坡的传奇人生,后面一成是家族世系。他们这一支是苏东坡长子苏迈的四子苏筌之后,两宋和元朝时一直居于苏州。
洪武赶散时,十代济民公被强迁到了凤阳成了军户。洪武十四年,又随郭英的大军来到此地,遂一代代繁衍下来,到苏录这一代已经又是六代人了。
“所以说我还是苏东坡的十六世孙?”苏录掐指一算,这下学习的动力更足了。
最后,老族长带领族人齐喊:“不忘先祖恩,世代永相传!”
仪式结束后,族谱将留在祠堂供桌,直至次日祭祖结束,再送到五房落谱。期间会有专门的守谱人寸步不离,以防万一。
但族人们并不会散去,而是热热闹闹摆起了九大碗。九大碗就是坝坝宴,相当于全族一起吃年夜饭了。
祠堂内外,连长长的巷子里,都设上了长几,每条几上摆九个粗瓷大碗,有烧白粉蒸肉、扣鸡扣鸭甜酸鱼,还有清蒸杂烩之类,费用由苏记酒坊支付。
虽然酒坊的生意每况愈下,但过年不让族人吃好是要挨骂的,更不能在程家面前丢了份子。
苏录那位酒坊大掌作七爷爷一脸的肉疼,他孙子苏浪却开心地夹着大块烧白往嘴里送。“嗯嗯,好吃好吃……”
还不忘招呼苏录:“快吃啊,我爷爷说九大碗办不了两年了。以后可能就只有三大碗,五大碗了……”
“怎么了?”
“酒坊生意太差呗。”小胖子没心没肺道:“听说咱们的酒比程家便宜一半,还卖不过程家。嗯嗯,粉蒸肉也好吃。”
“白酒是这样的。”嚼精儿苏淡一脸懂行道:“口感差一点,价钱就贱一半。”
“所以你们两个好好上学,将来考中秀才,把咱们的井再抢回来。”小伙伴们已经把希望寄托在他和苏录身上了。
他们没有苏浪那条件,只能老实下来干活了。这辈子都不会在碰一下书本了……
“哎呀,别说这些扫兴的了。”苏浪嗦一下油光光的手指头,问道:“咱们哪天去太平庙会?”
太平镇的庙会虽然比不了县城的,但也聚集了方圆百里的军民土著,各种好吃的好玩的琳琅满目。对娱乐匮乏的小镇少年们来说,过年逛太平庙会是天大的事情。
苏录已经问过二哥了,庙会是从初一到十五。他又问众人道:“啥时候最热闹?”
“头三天差一些,大家拜年的拜年,回门的回门,得从初四才热闹起来,当然还是正月十五最热闹。”苏浪说完便建议道:
“要不咱们初四去吧?”
“好啊。”众少年欣然同意。
“秋哥儿你也去吧?过年就别要债了。”苏浪又对苏录笑道:“让人家歇歇吧……”
“我会去的,不过我没法跟你们一起去,咱们在集上会合。”苏录便笑道。
“集上那么多人,上哪找你去?”少年们发愁道。
“放心,哪里最显眼,你们就往哪去,一准儿能找到我。”苏录笑道。
“哈哈,有意思,那我们到时候就找找看。”少年们正是找乐子的年纪,这下都来了兴趣。
~~
正月初一清早,族人再次齐聚落谱,然后一起回到祠堂,晚辈给长辈拜年,长辈给晚辈发红包。
散了之后,再跟着大伯和父亲串串门,去给那些外姓街坊拜个年,回到家时已经傍晌了。
“走了走了。”苏有才便迫不及待地催促儿子们。
“吃了饭再走吧?”大伯娘从伙房里探出头来。
“不了不了,我们赶时间。”爷仨便一溜烟儿下楼去了。
“怎么说话呢?这么见外。”大伯瞪她一眼。
“不是你让我对他三口好点吗?”大伯娘委屈巴巴道。
“假。”大伯无语道:“做完了装食盒里,我给他们送过去。”
顿一下又道:“装多点。”
“知道,夏哥儿能吃嘛。大年初一还能不让他吃饱?”大伯娘满口答应。
“呵呵……”大伯笑笑,没跟碎嘴婆娘细说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