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0章 大干一场
第150章 大干一场 (第1/2页)当一个人有了确定的目标,并为之奋斗的时候,时间总是过得充实且快乐。
忙碌了一辈子的郭荣,就特别喜欢并享受这种感觉。
而自从赵匡胤陈桥兵变失败后,郭荣也的确忙了一小段时间,他以雷霆手段对朝堂进行了彻底的清算。
这过程中,就连宰相王溥都被踢出了宰相的队伍,甚至连与赵匡义联姻的符家也受到了一定的惩罚,更别提一般的文臣与禁军中的那些人了。
不过整体的原则还是以坦白从宽为准,并没有发生多少流血事件。
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,有人被贬、被罢免,自然就有人升、有人被重用。
这些人都不傻,虽然赵匡胤没有被定谋反的罪名,但他们都知道,不管怎样,这就是赵匡胤与太子博弈失败的后果。
他们这些人能有机会晋升,自然少不了太子的作用。
故而,这些人几乎都以太子马首是瞻。
而后来,太子郭宗训更是一股脑甩出的什么军事大院、政委制度、军事院校、一条鞭法、成立国企、甚至包括成立农业开发局、商业开发局等建议。
更是直接把那些人看高潮了,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、准备借此机会各施所长,证明自己的才能,也能让未来的继承人对自己青睐有加。
也正因如此,整个朝堂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。
而郭荣更是直接撸起袖子,准备继续大干一场。
只可惜,偏偏有个“小管家”管着他,每日盯着他按时就餐、准时休息、好好吃药,完全不让他亲自上手,更不不许他为此操心。
至于那些建议,用好大儿的话说就是,东西已经给出来了,能不能用、用哪些、怎么用,那都是那些大臣们该去操心的事!
公司都不养闲人,更何况是一个蒸蒸日上的朝廷!
“迫”于自己的身体与好大儿的孝心,郭荣无奈,只能再次恢复到无聊的日子,眼睁睁看着好大儿与满朝文武忙碌并快乐着。
他这皇帝俨然成了一个象征性的符号!
满朝文武甚至有些只认太子不认他这个皇帝的意思了。
气归气,但他也是真的欣慰!
这不,短短三年的时间!
这臭小子已经干出来不少让人瞠目结舌的成绩。
事实上,郭宗训这三年也的确算得上是呕心沥血:
军事上,他实现了三权分立:
成立枢密院掌调兵权,最高长官“枢密使”由他老爹郭荣亲任,避免像宋朝“文官掌枢密”的外行指挥。
而枢密院的职能则是制定战略、调动军队(需皇帝圣旨批准)、管理军事档案,无治军权(不得干预日常训练)。
然后成立“三衙”掌治军权,在原有的殿前司与侍卫司的基础上,又新增了亲卫司组成“三衙”,最高长官一律为“都指挥使”,由皇帝任命(任期3年,不得连任),担任这三司都指挥使的自然就是李重进、张永德与韩瞪眼!
而这“三衙”的职能则是日常训练、士兵管理、军纪维护,无调兵权(军队调动需枢密院圣旨)。
除此之外,军队的作战权则交由临时将帅,即战时由皇帝从“将帅人才库”(枢密院选拔的优秀将领)中任命主帅,持“尚方宝剑”统领部队。
战后主帅交权,士兵回三衙建制,避免“将专兵”。
除了这三权分立外,郭宗训还将人事、后勤、监督、训练这四权收归朝廷:
在禁军分类方面,追求精锐化加分区制衡:
京营禁军5万:分“拱卫营”、“巡城营”,每营三千到五千人,营将定期轮岗(1年1换)。
野战禁军10万:分“河东军”(防契丹)、“淮南军”(防南唐)、“关西军”(防后蜀),每军3-4万,2年换防1次(将领与士兵同换,避免与地方勾结)。
基层编制方面,实行军、营、都、队、伙(1伙10人),伙长由士兵选举(报都头批准),如此也能增强士兵的归属感。
当然,这些都是参考郭荣原有的“精简禁军”政策,并改进明朝卫所制“编制臃肿”的弊端,实现京营与野战分离,避免京城禁军被一人掌控。
而基层选举伙长则可以规避将领“私兵化”。
而将领选拔方面,打破世袭,所有将领唯才是举:
要求六成将领必须来自基层士兵晋升(考军功或训练)、三成来自武举(考骑射或兵法)、一成来自将门子弟(需严格考核,不得世袭)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