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 第15章 工坊雏形
第一卷 第15章 工坊雏形 (第1/2页)赵百户带来的消息,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,在沈青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。上官的认可和采购意向,是机遇,更是沉甸甸的压力。她那小小的、依靠东拼西凑才勉强运转的家庭作坊,根本无力承担哪怕是小批量的“官方订单”。
“需要工坊。”萧山的话言犹在耳,一针见血。
沈青站在院子里,看着那简陋的灶台、磨损的石磨和所剩无几的原料,眉头紧锁。建工坊,谈何容易?场地、人手、稳定的原料供应,哪一样都不是她这个一穷二白的罪女能轻易解决的。
但她没有时间沮丧。机遇稍纵即逝,必须抓住!
她深吸一口气,开始盘算。首先,是场地。她家这个小院肯定不行。她想到了屯子边缘,靠近溪流的一处废弃的土窑。那里地势相对平坦,靠近水源,而且因为废弃已久,地方够大,也便宜。缺点是需要大量修缮。
“先解决有没有,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!”沈青下定决心,立刻去找了赵百户。
赵百户显然也对上官的重视感到振奋,听说沈青需要场地,倒是很爽快,大笔一挥,将那处废弃土窑划拨给她“试制军需”,算是半官方的认可。但也明确表示,修缮和人工,需要她自己想办法。
有了官方背书,沈青心里踏实了一半。她立刻找到李大军和张秀姑商量。
“废弃土窑?那地方破是破了点,但地方确实大!”李大军搓着手,有些兴奋,“修缮的活儿包在我身上!我找几个休沐的弟兄帮忙,管几顿饱饭就行!材料…我去屯外拉点黄土和稻草,自己打土坯!”
张秀姑也拍着胸脯:“人手你放心!我和几个相熟的婶子都能去帮忙!收拾打扫、和泥递砖,咱们女人家也能干!”
底层军户之间的互助情谊再次显现出强大的力量。在李大军的组织下,几个休沐的军汉二话不说就来帮忙。和泥、打坯、砌墙、修补屋顶…男人们干得热火朝天。张秀姑则带着几个军户家属,负责送水送饭、清理杂物。
沈青也没闲着,她和小枫负责打下手,搬些轻便的砖坯,还把家里所剩不多的油渣饼贡献出来,熬了几大锅不见多少油星却香气扑鼻的“犒劳汤”,让帮忙的军汉们吃得格外满足。
萧山身体依旧不便剧烈活动,但他却成了临时的“总工程师”。他靠坐在一块相对平整的大石上,目光扫过忙碌的工地,偶尔会出声指点。
“东墙…需加固,加…斜撑。”
“灶台…通风不足,烟道…需改。”
“石磨…位置不佳,远离…水渍。”
他的指点总是简洁而精准,往往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。军汉们起初对这个病怏怏的“流民”还有些不以为然,但几次按照他的建议修改后,发现效率果然提高,工程也更稳固,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,私下里议论:“这萧兄弟,怕不是个读过书的匠作先生?”
短短几天时间,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,废弃的土窑焕然一新。虽然依旧简陋,但围墙加固了,屋顶补好了,一座半开放式的宽大工棚立了起来,里面砌了连排的灶台和简易的烤炉,甚至还按照萧山的建议,利用地势差引了一小股溪水进来,方便清洗和和泥。
一个小小的、充满生机的家庭工坊,初具雏形。
沈青站在修缮一新的工坊前,看着汗流浃背却笑容满面的李大哥、张嫂和各位帮忙的军户家属,眼眶微微发热。这就是底层百姓最朴素的智慧和力量,抱团取暖,共度时艰。
“谢谢!谢谢大家!”她哽咽着,深深鞠躬。
“谢啥!以后咱们屯里也能出‘军供’了!说出去都有面子!”李大军豪爽地大笑。
“就是!青丫头,好好干!让那些瞧不起咱们的人看看!”张秀姑也笑着鼓励。
工坊有了,接下来是更棘手的原料问题。小批量试验可以东拼西凑,但要稳定供应军需,必须有可靠、大量的来源。
王扒皮和林主簿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,开始了更隐蔽的打压。屯内军户家的余粮被他们用各种手段“统购”走了,价格还压得极低。过往的行商也受到了“提醒”,不敢轻易大量卖粮给沈青。
沈青再次感受到了无形的掣肘。她手里攥着赵百户特批的、允许她“平价”采购军库储粮的条子,却几次在库房那里被老吏以“库存盘点”、“未有新粮入库”等借口搪塞回来。
“他们这是阳奉阴违!卡着脖子不让我们喘气!”沈青气得在工坊里直转圈。
萧山坐在工棚一角,面前摊着沈青记录的简陋账本和物料单,闻言抬起头,目光沉静:“……条子…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军库…非唯一途。”
他伸手指了指账本上一处:“……屯外…往北三十里,黑风寨…有军屯田庄,产荞麦、黑豆。往西…有牧民聚集,易牛羊油脂。……可…绕过屯中,直接寻源。”
沈青眼睛一亮:“对啊!我怎么没想到!绕过王扒皮他们,直接去产地收!”但随即她又皱起眉,“可是…路途不近,运输怎么办?我们也没那么多现钱…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