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归义非唐 > 第517章 禅让而辞

第517章 禅让而辞

第517章 禅让而辞 (第2/2页)

“安置在临州,才能保障其安全。”
  
  刘继隆自然知道把李佾安置临州的坏处,但只有将他安置在这里,刘继隆才能放心。
  
  李梅灵见刘继隆已经决定,便知道这件事改变不了,于是对其回礼道:“既是如此,那妾身便入宫去安抚陛下了。”
  
  “嗯……”刘继隆颔首应下,继而低头处理起了政务。
  
  见他如此,李梅灵便转身走出了中堂,令人准备车驾往紫薇城赶去。
  
  半个时辰后,经过禁军复杂的盘查,李梅灵总算进入了紫薇城,并在贞观殿见到了翘首以盼的李佾。
  
  “阿姊!”
  
  见到李梅灵到来,原本就坐立不安的李佾立马起身,而李梅灵也见到了殿内的张瑛、杨公庆及西门君遂等人。
  
  “参见陛下……”
  
  李梅灵对李佾行礼,随后在其虚抬下缓缓起身,面色平静的看向张瑛等人。
  
  “吾奉汉王敕令前来,张将军是否觉得有何不妥?”
  
  “臣不敢……”
  
  张瑛虽然嘴上说着不敢,但表情却十分淡然,显然并不把李梅灵放在眼里。
  
  他十分清楚自家殿下钟意之人是谁,李梅灵即便再如何年轻漂亮,诞下多么优秀的子嗣,也动摇不了封徽的地位。
  
  只是李梅灵毕竟搬出了自家殿下,因此他还是朝着李佾作揖道:
  
  “陛下,既然陛下与公主相见,臣等先行告退。”
  
  “爱卿慢行……”
  
  李佾佯装轻松,却十分紧张。
  
  他的表现都落在李梅灵眼中,待到张瑛等人离去后,他才连忙与李梅灵来到贞观殿的偏殿中坐下。
  
  “汉王、汉王可曾说了朕的事情?”
  
  李佾语气紧张,李梅灵听后微微颔首:“来前,某前往王府与汉王见过面了……”
  
  她将刘继隆许诺的那些待遇都告诉了李佾,李佾最初听到刘继隆将他安置在临州时,顿时便冷汗直冒。
  
  但是听到刘继隆这么做都是为他安全考虑后,他仔细想想却觉得十分正常。
  
  尽管陇右的那群人巴不得他这个唐皇去死,可若是自己禅位,加上刘继隆亲自派人护卫,自己的安全肯定是有保障的。
  
  等到十几二十年后,那群最为仇视他的那群陇右官员接连走出庙堂,他便能安心在临州做他的陇西郡王了。
  
  更何况刘继隆素来注重承诺,他既然承诺了可世袭降爵八代子孙,那也没有必要对自己一个没有威胁的人出手。
  
  想到这里,李佾起身来回渡步,随后看向李梅灵:“阿姊,依汝所见,朕何时禅让最为稳妥?”
  
  见他询问,李梅灵沉吟片刻后才开口道:
  
  “近来南衙不断调遣官员南下,想来是准备彻底安抚好了南边才准备开创新朝。”
  
  “若是开创新朝,自然是岁末最佳,以便来年使用新的年号。”
  
  “自古而今,禅让素来有三辞三让之说,时间不可太长,亦不可太短。”
  
  “陛下可在中秋时分禅让,待汉王推脱后,又于九月再次禅让,而后十月第三次禅让。”
  
  “若殿下在第三次接受,差不多也有两个月时间准备开国登基之事。”
  
  “只是……”李梅灵眼神复杂的看向李佾,李佾愣了愣:“只是什么?”
  
  “只是陛下真的愿意放弃皇位,放弃社稷吗?”
  
  李梅灵的话让李佾表情渐渐复杂起来,但他很快就回应道:“某为王子时,见耶耶宠信夔王而不喜阿耶,常为阿耶感到难受。”
  
  “本以为阿耶即位后,朕及弟兄们能得到阿耶宠爱,然阿耶却宠爱五弟而轻于朕……”
  
  提及此事,李佾有些咬牙切齿,眼底怒意升腾。
  
  他不明白自家阿耶也曾受过自家耶耶淡漠,为何还会淡漠自己。
  
  尽管他最后还是成为了太子,可他清楚自家阿耶并不想让自己做皇帝。
  
  “某这个皇帝自开始便宦官所挟,汉王虽令人监察于朕,却未囚朕于宫中。”
  
  “大厦已倾,朕不过傀儡,如何有力回天?”
  
  “倒不如安分守己,好好将血脉传下去,不至于绝嗣于此。”
  
  李佾不是什么高才,但他却知道古往今来,许多前朝宗室大多都被屠戮,而他并不想步入这群人的后尘。
  
  如果他能以乖顺的形象,换得李唐宗室的保全,这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。
  
  想到此处,李佾看向李梅灵,踌躇道:“阿姊能否为朕再走一趟?”
  
  “什么?”李梅灵恍然看向他,显然还没有从他刚才的话中走出。
  
  见她如此,李漼深吸口气,壮着胆子询问道:“朕禅位过后,汉王将如何处置李氏远近六千余名宗室?”
  
  “这……”李梅灵倒是没想到这里,因此在片刻的迟疑后,她便点头道:“某会回去询问汉王,令人将消息传来的。”
  
  “好,如此便拜托阿姊了。”
  
  李漼朝着里李梅灵躬身作揖,十分诚恳,令李梅灵连忙起身,侧身让过。
  
  “既是如此,某先去询问殿下,若是天黑便不好询问了。”
  
  “好。”
  
  姐弟二人交谈结束,李梅灵便走出了贞观殿,同时在殿外见到了张瑛、杨公庆等人。
  
  她一言不发的离开此地,两刻钟后则是有禁卫快步走上贞观殿,朝着张瑛作揖。
  
  “将军,末将派人去汉王府问过了,此举确实是殿下准许的。”
  
  “嗯。”张瑛得知李梅灵前来是刘继隆准许的结果后,便不再多说其他,只是与杨公庆和西门君遂吩咐道:
  
  “如今虽然裁汰了北司,可宫中的事宜还需要仰仗二位,待日后宫中有新的差事,也会以二位为主。”
  
  “不过在此之前,还请二人协助某劝说陛下,在中秋朝会时禅位于殿下。”
  
  “这是自然。”二人不敢怠慢,连忙回应起张瑛。
  
  张瑛见状满意颔首,目光轻蔑的扫过贞观殿。
  
  在他与杨公庆和西门君遂商量的同时,李梅灵则是返回了汉王府,赶在刘继隆用晚膳前找到了他,将李佾的态度和问题告诉了他。
  
  刘继隆听后,倒是不意外李佾会这么坦然接受,只是意外李佾还有心思担心那李唐远近的六千多宗室。
  
  面对李梅灵期待的眼神,刘继隆则是平静道: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。”
  
  “这些宗室中与陛下偏离五服的,尽皆按照百姓安置地方,不会有格外的照顾。”
  
  “与陛下就近五服者,皆授正七品宣德郎,先帝其余子嗣,授正六品朝议郎,以俸禄养之。”
  
  刘继隆没有说世袭罔替,这就说明只能享受这一代人,这代人结束后便与朝廷没有关系了。
  
  五服听着很多,但由于唐代许多亲王、郡王都绝嗣,与李佾相关的五服宗室只有不到三百人罢了,其中大半都垂垂老矣。
  
  这群人加在一起的俸禄也不过三万余石,朝廷稍微裁撤几个高官就能省下来。
  
  至于裁撤哪些高官,那自然是豆卢瑑与裴澈这群人了。
  
  “可还有疑问?”
  
  刘继隆反问李梅灵,李梅灵愣了愣,没想到刘继隆会给予这群宗室如此待遇,下意识点头:“妾身没有问题了。”
  
  “如此便退下吧,今夜吾会前往公主府留宿。”
  
  刘继隆低头看着政务,头也不抬的说着,而李梅灵听后则是脸颊微红,轻声回应:“是……”
  
  见刘继隆没有继续说什么,她便离开了中堂,而刘继隆也在当夜处理完政务后,如约前往了公主府。
  
  接下来大半个月时间里,他基本上隔三差五就留宿公主府,根本不出王府和公主府。
  
  他的谨慎让豆卢瑑找不到机会,而时间也渐渐来到了中秋当日。
  
  “铛、铛、铛……”
  
  随着晨钟作响,紫薇城外数百名官员便通过宫门进入了宫城之中,其中也包括了许久不曾露面的刘继隆。
  
  刘继隆身穿圆领绛纱袍,走在百官前方,左右则是张瑛、赵英等穿着常服的陇右官员。
  
  这群人将他重重护卫起来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要去打仗。
  
  不过也正因为他们这番做法,使得豆卢瑑等人无法靠近刘继隆左右。
  
  待到群臣来到集仙殿,殿内已经摆好了无数桌椅,显然都是按照陇右的规矩所摆,不然应该只能有矮几和月牙凳才是。
  
  虽说豆卢瑑等人也暗中吐槽刘继隆视礼制若无物,但当他们真的坐在圈椅之上,面对面前长桌的珍馐时,他们还是由衷的感觉到了舒服。
  
  中秋虽朝议,却以常宴为主,因此参加此次朝议的官员数量并不多,不过区区百余人。
  
  “贺!”
  
  “陛下上千万岁寿……”
  
  鸿胪寺卿开始唱声,百官纷纷起身朝着金台作揖行礼,而李佾也穿着皇帝明黄色的常服走上金台,坐在了椅子上。
  
  “平身,诸位入座吧。”
  
  李佾示意群臣坐下,随后点明今日朝议的主题:“今日是中秋,故此以宴议为主,无需如此拘束。”
  
  “臣等遵谕……”
  
  群臣纷纷回应,紧接着便有官员开始对李佾奏表汇报。
  
  其中内容,无非就是哪里遭受天灾,哪里遭受人祸,哪里兴修了水利等政事。
  
  李佾听得昏昏欲睡,最后还是李商隐主动起身,才让他精神了几分。
  
  “陛下,臣奉敕建五军都督府,今暂设于旧十六卫衙署,尚需十月乃可葺治完备。”
  
  “此外,臣自七月始汰冗兵,迄今已裁三万四千六百五十七员,悉依圣谕安置讫,伏请圣鉴。”
  
  杨公庆上前,接过奏表后递给了李佾,李佾则是匆匆看了眼内容,并未看太久。
  
  对于他来说,裁汰老卒和节省的钱粮都与他没有关系,更何况今日的重头戏并不是这件事。
  
  “如此甚好,裁汰这些兵卒后,朝廷也能有更多钱粮来调度,劳累诸位了。”
  
  李佾想要结束这个话题,可李商隐却继续呈出一份奏表:“陛下,此臣与刘相、萧相及诸臣共议之奏表,伏乞御览。”
  
  “臣等以为,诸镇之乱,盖因朝廷未常设监察巡察之制,故奏请并御史台于都察院,于诸道置监察御史、巡察御史,专司巡察监察之职。”
  
  李商隐大概讲解了一下都察院并入御史台后的职能,只是三言两语间,便惹得不少官员如芒在背。
  
  他们能够想到,如果都察院真的按照李商隐所说的情况来当差,那他们这群人再想要官官相护,交换资源就困难多了。
  
  “陛下,臣窃以为此举措似失于躁急。”
  
  “陛下,御史台自汉以降,未闻有非议者,岂可轻言裁撤?”
  
  “陛下,常遣使巡察四方,监临诸道,非明君之所为也。”
  
  “陛下,恐令州县之臣,皆疑朝廷之不信任。”
  
  “臣伏愿陛下慎思……”
  
  “伏惟陛下三思……”
  
  李商隐将未来都察院的职责都说出来后,殿上顿时跳出了四十多名官员。
  
  刘继隆快速扫视,发现基本都是唐廷旧臣,且大多都没有过于亮眼的履历,只是依仗家世背景和人脉,才担任到了如此高官。
  
  “这、这……”
  
  李佾自然不敢拒绝李商隐的奏表,毕竟李商隐的奏表代表的就是刘继隆的态度。
  
  只是群臣突然发作,这令他有些不知所措。
  
  哪怕他经历的事情再多,但依旧是个十八岁的青年,面对这种场面还是有些慌乱。
  
  刘继隆倒也清楚李佾的本事,所以在群臣发作后,他便缓缓起身,使得原本还气势汹汹的旧臣们纷纷面露难色,渐渐安静下来。
  
  “藩镇之乱尚结束不久,倘若朝廷当初便常设监察与巡察,如何会让安史二贼钻了空子?”
  
  “诸位皆是饱读诗书者,难道读了那么多史书,却连如何吸取教训都不曾知晓吗?”
  
  相比较这群文绉绉的世家官员,刘继隆这话便直白了许多,李佾听后也仿佛有了主心骨,不由硬着头皮道:
  
  “朕以为,汉王所言言之有理,安史之乱尚在眼前,且关东民风尚武,故此多叛,若不常设巡察、监察,朝廷如何防范于未然?”
  
  李佾眼下此举,不免有几分扯刘继隆虎皮的意味,但群臣毕竟畏惧刘继隆,故此无人胆敢反驳,纷纷沉默下来。
  
  眼见他们沉默,刘继隆又补充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天下初定,百姓尚需良田维持生计,请罢职田、永业田还百姓以耕种。”
  
  刘继隆很早就废除了汉军军中的职田,但他并未废除所有大唐官员的职田。
  
  旧臣们手中的职田和永业田,多则上千亩,少则数百亩。
  
  旧臣官员七千之数,手中掌握的土地已不在少数,刘继隆自然想要直接获取。
  
  群臣眼见刘继隆得寸进尺,不由硬着头皮作揖道:
  
  “汉王所言诚善,然臣等生计多仰职田,永业田乃朝廷所赐,若遽收之,恐伤朝廷百官之信。”
  
  “贺左散骑常侍所言极是,方今海内初安,朝廷当树信而非失信,伏惟汉王三思。”
  
  随着两名官员硬着头皮站出,其余官员也纷纷表态,都委婉的让刘继隆重新考虑。
  
  不过对于刘继隆来说,若非他还在等南边安定,他早就对这群人动手了。
  
  面对群臣的劝谏,他冷脸道:“此事不可议,当速定!”
  
  见他如此,这群大臣不敢再说什么,刘继隆则是补充道:“百官职田收回后,可添补俸禄,以此安养。”
  
  “汉王所言甚是!”
  
  “陛下,臣附议汉王所言!”
  
  眼见刘继隆要为百官加俸禄,本就没有职田的陇右及关西官员们纷纷附和起来,而李佾见无人反驳,当即也颔首道:
  
  “既是如此,便请三位相公拟个章程,莫要耽搁太久。”
  
  “臣领旨……”
  
  李商隐、刘瞻及萧沟先后作揖应下,李佾见状松了口气,随后生怕有人打断自己,表情诚恳的看向刘继隆。
  
  “近来朕常观《贞观政要》,其中有云:天子者,有道则人推为主,无道则人弃如屣。”
  
  “今朕德薄灾生,神器有更代之象,汉王功高望重,讴歌多属意之诚。”
  
  “昔李泌尝言:唐尧虞舜,皆以禅让光昭万世。”
  
  “朕虽不敏,然为天下百姓,敢不效之?”
  
  李佾突然开始说出要禅让的话,这令殿内群臣纷纷愣住,惊讶看向金台上的他。
  
  张瑛等人很快反应过来,表情从错愕变为狂喜,满怀期待的看向刘继隆。
  
  豆卢瑑等人随后反应过来,关节攥紧发白,呼吸渐渐沉重。
  
  其余旧臣亦或者面露复杂,亦或者面露惋惜,而李佾还在说着禅让之词。
  
  要知道皇帝禅让,大多都是写下诏书,由重臣转交,随后三辞三让再受之。
  
  如李佾这种当面主动开口要禅让的,历史上虽然也有,但却也不多。
  
  众人都想知道刘继隆的态度,却见刘继隆恭恭敬敬的朝着李佾躬身作揖。
  
  “臣本边鄙布衣,起义兵东还而受厚恩,当效死疆场,岂敢妄窥神器,僭越名器?”
  
  “昔者霍子孟持政,终守人臣之节;郭汾阳立勋,未尝废君臣之义。”
  
  “臣虽不肖,窃慕其风;况陛下正宜励精更始,岂可轻言禅代?”
  
  “伏望陛下收回成命,使臣得全忠贞之节;若必欲强臣以非分,臣请解甲归田,骸骨还乡……”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