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8章:在泰西
第508章:在泰西 (第1/2页)“泰西那里果然艰险啊!”
“这才几年,就死回来这么多鬼。”
阴间的“罗马城”中,
前来视察地方工作的上帝见到了几位被放生到泰西,辅佐自己那位毫无血缘的儿子的故人。
他们才在泰西发光发热没多久,便因为各种意外,不幸死回了距离最近的“罗马”。
有个从中原外派而来,年轻些的墨家弟子愤愤不平的说:
“那些被罗马称之为‘塞尔蒂’的家伙,果然是野蛮至极,一点礼义也不讲!”
“亏我先前以为,他们崇尚自然,有沟通万物之灵的传统,同太平道的教义颇为洽合,把他们当半个人看呢!”
“谁知道前头交换了物资,后脚便带着人过来劫掠!”
唯一能让他感到欣慰的,
便是在战斗过程中,他奋力杀了十来个蛮夷,狠狠地发泄了一番胸中怒火,随后才死回罗马。
作为泰西之主的鸽子就笑话他,“天真的小子!”
“文质相较,西海比不上中原,而罗马又比不上西海。”
“泰西那些家伙,都被罗马人嫌弃为蛮族了,你怎么还会对他们抱有额外期待?”
转过头,
鸽子又对本体说,“唉,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。”
“先秦之时的君子,面对类似的境遇,做事可比你们这些后来者妥帖多了。”
旁边“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”的罗马先帝屋大维自动忽略了某些自己不喜欢的言论,询问前些年死下来的李维道:
“是这样的吗?”
对方很是尴尬的回答,“……这个我还不明白。”
李维,
是罗马帝国的著名历史学者。
年轻时虽然同屋大维有些交情,但心里却不愿意放弃共和的理念。
但铸成大业后,
屋大维展示出了作为开国之君的宽广胸怀,并没有责怪李维的守旧,还聘请他担任两位外孙的教师。
深入学习过诸夏思想,对其国家制度有所了解的屋大维知道,“历史”在漫长的时光,对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。
他既然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、强大的帝国,便要编织起属于这个帝国的历史。
他要做史册中的先行者、毫无疑问的领袖,
而他的后代则要做那明了前路来源,继续探索未来的承接人。
为此,
屋大维还效仿诸夏,设立了专门的史官,让他们记录自己统治以来的各种事物。
只是这种新鲜玩意儿,并没有引起罗马贵族的重视,他们甚至觉得:
做过的事,
说过的话,
还要再找人将之写一遍,封存起来,这难道不是在浪费时间吗?
又或者,
奥古斯都是在找理由,为自己招募专门的侍官,在已然被其架空的元老院外,再设立新的决策中枢。
哼,
别以为他们不知道,东方的诸夏人曾设立过名为“中朝”的玩意儿!
而对在李维这边,
他虽为之感动了一二,但一抹脸,这人就去写了一本《罗马建城以来史》,表达了自己对共和的思念之情。
于是屋大维就把外孙的史学老师换了个人。
等李维发扬学者那“什么都想了解一下”的本性,从而解识了一个太平道道士,获得死后入冥土的殊荣后,
他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,便被急缺人手,饱尝牛马之苦的先帝一把抓住,顷刻炼化。
“提比略怎么搞的!”
“即便朱庇特的光芒一时无法消退,他就不知道私下联络一些道士,为我超度几个能干的家伙下来吗?”
隔壁属于秦人的冥土多么热闹,
只有罗马这里空空荡荡,大部分的事情还要自己这个老人来处理——
虽然权力对屋大维这样的君主来说,是一种十分美味的“食物”,可以滋补得七老八十的人,仍旧拥有着雄心壮志。
但畅享权力美味的前提是,头顶上没有压着一位真正的神灵。
有了约束,
有了限制,
掌握权力对死鬼来说,就显得没滋没味起来。
所以,
屋大维一有机会,就要去梦中骚扰同样超长待机的继承者提比略,让他想办法为自己减轻压力,并供奉更多的东西下来。
天可怜见,
伟大的奥古斯都刚刚死下来时,还因为罗马没有为先人烧供祭品的习俗,忍受过几天的饥饿。
后面又因为提比略烧纸的业务不够熟练,收到过不少劣质物品。
若没有上帝的庇护,他在阴间连个房子都没得住!
而秦明这个生前效力于罗马,死后让子孙带着衣冠,返回故乡安葬的奥古斯都臣子,每年受到的贡品都比自己多!
屋大维想吃点好的,都得去秦明那里蹭饭!
真是越想越气!
“没用的史官!”他指着李维抱怨了一句,然后又在鸽子的催促下,以七十六岁寿终正寝者的身份,去往处理文书的阴司中老骥伏枥起来。
李维看着他离去,脸上满是委屈。
这老东西对人提起要求来理直气壮,却没考虑过自己能流畅的阅读诸夏典籍,是因为曾去过东方留学。
而自己,只是个纯正的,对诸夏历史不甚了解的罗马学者罢了。
唉,
谁能想到,
活了快八十岁,死了还得努力学外语给互相看不顺眼的老上司打工。
早知道就不好奇太平道的超度仪式了。
……
“不管怎么说,能立足就好。”
“反正你们也不怕死。”
这批出口前往泰西的死鬼,佩戴着上帝赐予的宝玉,可以在鬼神未曾涉足的偏远蛮荒之地,像活人那样行动。
在其“死”后,还能通过那被一分为二,一半随身,另一半留置于罗马冥土的玉石,召回这里。
所以,
得到如此特权的死鬼们,在开拓泰西之事上,从未显露过退缩的姿态。
耶哥儿时常为他们眉头一皱,将自己护在身后的举动而含泪感动,
刘如意也时常为他们的奋勇向前而庆幸万分。
而在死鬼们的挺身奉献下,
泰西太平道一行人,终于来到了跨过被罗马人称之为“瑞纳河”,并以其为帝国疆界的大河,来到一处地形较为平坦、土壤较为肥沃的地方,建立起了一个小小的定居点。
毕竟传道也是需要后勤支援的,不然空口白牙,哪能轻易让那里本就没什么文化,听不懂人话的蛮夷,感受到文明的教化呢?
不过,
瑞纳河沿岸,并不是一个安定祥和的地方。
它是罗马帝国的边界,
东边生活着数不清的日耳蛮人,西边驻扎着罗马的军团,还有数不清的,才被罗马征服不久,一身反骨的塞尔蒂人。
这样的情况,跟西秦立国之初全然相反。
西秦建立的阿房城,位于西海的角落,上下都有山脉包裹,面朝大海背靠高原,完全可以让其安心发育,等成长壮大后再去同他国交流。
而瑞纳河则是泰西大河,绵延两千里,其下游更是开阔无边。
这是罗马人、塞尔蒂人和日耳蛮人都聚集在那里快乐生活的主要原因。
肥沃的土地,
也不是只会吸引诸夏君子嘛!
但对此,
耶哥儿一点也不带怕的。
他对自己追随者说: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